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及工艺解析
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及工艺解析
根据专利CN 113634964 B,武汉理工大学研发的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及工艺,通过多传感融合实时补偿技术解决了大型构件焊接中轨迹偏差、效率低的核心问题。以下从装备结构、工艺原理、应用案例及技术优势四方面详解。
一、装备核心结构
1. 大型动梁式龙门架(图2)
双自由度驱动:
X方向:双边伺服电机(2)→减速机(3)→齿轮齿条(6)驱动横梁(4),行程12m,同步精度±0.1mm。
Y方向:单伺服电机驱动机器人移动,行程12m,配备导轨滑块机构(7)防偏移。
承载能力:最大负载5吨,适应船舶、工程机械等超大型构件。
2. 多传感协同系统
触觉传感器:集成于焊枪,通过焊丝接触工件检测焊缝起点/终点坐标(图7)。
激光视觉传感器:安装于机器人末端法兰,实时捕捉焊缝图像(波长808nm,精度0.05mm)。
工控机:处理传感数据,控制ABB机器人(6自由度)及焊机(Profinet通讯)。
3. 8自由度协同控制
龙门架(X/Y 2自由度)+机器人(6自由度)=全空间灵活定位,最小重复定位精度±0.02mm。
二、焊接工艺全流程
步骤1:工件图纸输入
导入工件CAD图纸至焊接软件(如RobotStudio),构建数据模型,解析“方格子”焊缝拓扑(图4)。
步骤2:系统标定(图5)
坐标系配准:
三点标定法确定工件坐标系({U}原点、X轴点、XY平面点)。
平移变换对齐龙门架坐标系与图纸坐标系,误差<0.1mm。
步骤3:焊缝轨迹示教
针对横缝、纵缝、立缝三种类型,调整机器人焊枪姿态,记录位姿参数(图6)。
创新点:无需遍历示教,通过坐标平移复用轨迹,效率提升80%。
步骤4:角焊缝轨迹生成
软件自动提取焊缝特征点,生成“方格子”子区域分布图(图6)。
工控机驱动龙门架定位至选定格子中心(响应时间≤2s)。
步骤5:触觉传感寻位(图7)
三轴板位检测:
焊丝接触左侧板(9)、底板(10)、右侧板(12),确定焊缝起点A坐标。
同理检测终点B坐标,插补点13轨迹偏差。
精度:坐标定位误差≤±0.05mm。
步骤6:视觉传感在线跟踪(图8)
干扰源分类(图14):
激光视觉拍摄焊缝图像→动态ROI定位→SVM分类器识别干扰源(局部凸起/拼装间隙)。
分类准确率:98.7%(训练样本10万+)。
特征提取(图13a-c):
局部凸起:计算圆弧宽度、高度,确定抬枪高度(公式:)。
拼装间隙:测量间隙,动态调整焊速(公式:,为熔丝流量)。
步骤7:多传感融合实时补偿(图9)
数据融合算法:
加权融合:计算触觉与视觉传感均方误差(、),确定权重。
拉格朗日拟合:生成轨迹偏差曲线(图22)。
模糊-PID控制(图24-25):
平面控制器纠偏宽度,高度控制器调节焊枪Z轴,响应时间≤50ms。
输出最终补偿轨迹(图23),实现焊缝3D跟踪。
三、应用案例:船舶舱壁焊接
背景需求
工件:20m×8m钢制舱壁,角焊缝总长1.2km,拼装间隙偏差±1.5mm。
挑战:热变形导致轨迹偏移,传统焊接合格率仅85%。
操作流程
图纸输入:导入舱壁CAD模型,划分300个“方格子”子区域。
触觉寻位:检测关键格子焊缝起点A(误差0.03mm)、终点B(误差0.04mm)。
视觉跟踪:
识别拼装间隙(图11c),动态调整焊速(从60cm/min降至45cm/min)。
检测局部焊瘤(图11a),抬枪高度(公式系数)。
融合补偿:
加权融合偏差数据(, ),生成平滑轨迹(图21)。
模糊-PID实时调节焊枪位姿,累计补偿偏差1.2mm。
结果
焊接合格率:99.3%
效率提升:3倍(传统工艺8小时→本工艺2.5小时)
变形控制:热变形量<0.3mm
四、技术优势对比
传统工艺痛点 | 本专利解决方案 | 工业价值 |
---|---|---|
人工示教效率低 | 坐标平移复用轨迹,免遍历示教 | 工时节省80%,换模时间≤3分钟 |
单一传感器偏差补偿不足 | 触觉+视觉加权融合(K1/K2动态优化) | 轨迹跟踪精度↑至±0.05mm |
热变形导致脱焊 | 模糊-PID实时调节焊枪高度/速度 | 焊缝熔深一致性99.5% |
四导柱龙门架定位误差大 | 双边伺服+电子齿轮同步控制 | 重复定位精度↑300% |
创新总结:
多传感融合:触觉定位基准点+视觉跟踪动态偏差,解决大型构件拼装误差问题。
智能决策:SVM分类器自适应干扰源,特征提取算法针对性补偿(局部凸起→抬枪,间隙→降速)。
柔性控制:8自由度协同+模糊PID,适应曲面/异形构件焊接。
已应用于中船重工舱体焊接线,单台设备年效益提升¥360万。
// 图11a:局部凸起干扰源
// 图11c:拼装间隙干扰源
// 图21:传感数据融合轨迹